天寒到了极点,就立春了。
立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到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今年立春日为2月4日。
“立”是“开始”的意思,
“春”字古作“萅”(chūn),
象征草木之初生。
《公羊传》中写道:“春者何,岁之始也”,
《尔雅》也有记载:“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
古人将春天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即“三春”。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时间,都被称为春天。
一候东风解冻:立春之日“东风解冻”,
东方属木,木为火之母,火气温,
由此才“冻痕销水中”,“波起轻摇绿”。
二候蛰虫始振:立春日后五日“蛰虫始振”,
“蛰虫”是冬藏之虫,此时被惊醒,动而未出。
三候鱼陟负冰:再五日“鱼陟负冰”,陟(zhì)是升,
鱼因水底暖,感知阳气而上升,冰尚未消融而负冰。
“立雪鹤深睡,负冰鱼聚沉”,春气还弱。
立春前后气候的最大特点是乍暖还寒:
一是日夜温差较大;
二是冷空气活动频繁。
春季常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
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
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
迎春
立春日被称为一年之“圣日”,
迎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正式迎春时多举行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
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
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
盛行于唐、宋两代,
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
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鞭春牛意在送寒气,促春耕。
祭祀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春神和祖先。
在江南,每家每户都于立春日在门口放一张桌子,
桌披上贴着写有“迎春接福”四个字的红纸,
桌子中间放一个饭甑,以“饭饭年”表示“春神万万年”。
在饭甑的左右两边各放些新鲜青菜和豆腐,
豆腐上插有梅花、松柏和竹枝象征洁净、长青和富足。
等立春时刻一到,鸣放爆竹,行礼祭拜,
然后把青菜移栽到菜地或者大花盆中,以示春到。
踏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
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咬春
“立春日啖春饼,谓之‘咬春’。”
自唐朝起,民间普遍流传有吃春盘的食俗。
春盘又称五辛盘,用葱、蒜、椒、姜、芥五种辛辣食物调和而成,取迎新之意。
吃春盘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但春盘的内容已发生了更大的改变,
变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时令菜为主,
外加肉丝、豆腐丝等合炒成盘,也可酌加海参、香菇、鸡丝等原料,
因人而异,随意搭配。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气候变化: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打春冻人不冻水。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天气变化: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
立春寒,一春暖。
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
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现倒春寒;
春脖长,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农耕农作: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春来到
虞城县人民医院
恭祝您
一春身心健康
全年万事如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