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肿瘤科微创介入团队在科主任智建朝的带领下,又一次成功为一位食管鳞癌、食道梗阻患者实施DSA下经皮胃造瘘手术,解决该患者进食困难的症状,为进食困难患者带来了福音。
该患者李某,73岁,是一位食管鳞癌患者。4月13日患者因完全不能进食入院,管床医生张广河经过细致体检发现,患者肿瘤进展较快,已经侵及食管,造成食管梗阻引起进食困难加重直至完全不能进食,全身营养状况较差,不足以支持进一步化疗。经肿瘤科主任智建朝会诊,会诊讨论认为患者年龄大,目前基础情况差,已无法耐受外科手术、全麻及内镜检查等操作。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后,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详细治疗方案。经告知患者及家属同意后,于4月16日由智建朝主任带领王鹏等肿瘤微创介入团队成员为患者行DSA下经皮胃造瘘术。术中顺利,术后经瘘管注入营养物质,由温水-营养液-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解决了患者“吃饭问题”。
DSA下经皮胃造瘘术是在影像设备精准引导下,经皮穿刺在胃前壁与前腹壁之间放置造瘘管,进行肠内营养输注或姑息性胃肠减压的一种介入微创技术。该手术具有定位精准、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适应症广、术后可立即进行胃肠内营养等诸多优点,现已成为经口进食困难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选择之一。与传统外科胃造瘘术比较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具有操作安全、简便、快捷、创伤小、费用低等特点,只需要局部麻醉,切口只有2至3毫米。术后24小时即可由温水-营养液-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解决“吃饭问题”。
临床上,遇到类似情况亦可放置“鼻饲管”,但“鼻饲管”有以下缺点:一、这些营养管管径较粗,材质较硬,持续刺激鼻咽喉感觉最为敏感的部位,给患者带来极度不适;二、“鼻饲管”管腔极易堵塞而经常换管;三、经常的插管拔管刺激及营养管破坏正常贲门功能造成胃食管返流,极易发生食管炎;四、“鼻饲管”影响会厌功能,消化液极易返流至肺部,导致肺部感染,加重病情。所以“鼻饲管”仅能提供小于30天的短期肠内营养支持。胃造瘘置管有衣服遮盖不外漏,对患者的形象和信心产生更少的负面影响。在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SPEN,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指南中,对于那些需要长期(超过30天)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推荐使用经皮胃造瘘术。其微创、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地应用。(通讯员 孟萌)